作詞:姚謙
演唱人:庹宗華
編曲:王豫民
製作:于仲民/西堤音樂工作室
收錄專輯:懷抱
出版時間:1991
出版公司:滾石唱片
受訪者:庹宗華
採訪者:柴郡貓
湛藍天空襯著大如棉花的白雲,海浪順著風拍捲上岸,空氣中蓄著一份熱力,是台東的風、台東的海、台東的空氣。這裡是「吱吱」郭芝吟從小生長的故鄉,也像她給人的感覺——充滿活力卻不急迫。
吱吱發行的首支單曲〈追浪〉,從歌到詞、編曲到演奏,她全力參與錄製及創作。而〈追浪〉是先完成編曲後才創作詞曲。由於「海」給她一種很「拉丁」的感覺,所以編曲之初,她便以這樣的聯想,透過樂器配置與聲音表現,讓整首歌充滿著海浪氛圍,但卻花了她三個月才完成。反倒是詞曲創作很直覺,順著編曲,將感受到的旋律唱出並譜曲,最後再進行歌詞修飾。
「追浪」的概念來自於與喜愛衝浪的師兄歐漢聲的分享,這個衝浪動作是將身體撐在衝浪板上,以手臂划水順著潮水推進,等待海浪來臨,為站上浪頭而有的預備。她認為這個蓄積能量、待勢而發的動作,與正在努力的自己非常相像,所等待的每一道浪就像每個挑戰及夢想。浪起浪伏,不一定能順利地掌握住每一道浪,穩穩踩在上面——決定參加比賽卻無法預知結果、選擇北上發展是否正確——接續不斷的問號,就像追浪的心情。沒有風的時候,必須等待,等浪的心情,與她醞釀音樂作品、等待舞臺的心情相呼應。
吱吱首張單曲的錄音室初體驗,製作人要求她親自彈奏木吉他並一次完成,六小時的彈奏讓手指都僵硬瘀青,製作人不得不阻止她:「妳該休息了,手指已經沒有感情了。」爾後,最有自信的歌唱,卻因為過度緊張而無法順利發聲,也讓製作人再度喊「卡」,直到隔天才順利錄完。
一波三折的錄音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進行,「鼓手為了完美演奏,結束時手都流血了。」準備混音時,製作人卻在前一晚確診,即使如此,他們還是以電腦視訊同步工作。對於正準備發片卻遇到世紀大疫,吱吱感受到的是興奮。過程並不順遂,但解決問題讓她收穫很多,完整參與專輯製作是她從未有過的經驗,學習讓她充滿動力。「滑動雙手 向下俯衝/沒理由不換你跟我走」一旦站上浪頭,我就要引領浪潮的霸氣。
一路望著海洋長大的她,對海有著特別的親切感,那是她的成長歲月。吱吱曾在節目上分享自己的珍寶景點——夏季在三仙臺守候日出。太陽從海平面上升,那一瞬的燦爛十分短暫,不小心就錯過。正如〈追浪〉所述:「我望著天空等著起風起風」專注眼前的一切。
吳汶芳詞曲創作的〈孤獨的總和〉,以細膩的筆觸寫下孤獨感的無形重量。這首歌呈現了現代人面對孤獨時的無奈與掙扎,卻也道出在孤獨中尋求共鳴的渴望,讓人感受到吳汶芳在孤寂中找尋自我的真摯情感。
〈孤獨的總和〉是吳汶芳大學時期創作的歌曲,當時在台北參加各種音樂比賽,卻與同學之間產生了距離感。「當時,面對學業、遠距離戀愛以及家庭的不理解,這些壓力讓我感到孤獨。」然而,她也從中汲取創作的靈感,寫下了這首歌。這首歌探索孤獨的多面性,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力量,「希望能表達每個人心中那份渴望被理解的心情。」
歌曲的創作過程對吳汶芳來說是一次情感的宣洩,「我在床上抱著吉他,一邊哭一邊寫下歌詞,幾乎沒有修改。」細緻而微捕捉真摯現代人的共感,讓歌曲在發行後獲得一致好評,成為她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。她認為創作像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,她將內心的掙扎與孤獨,用音樂轉化為力量。第一句歌詞「如果我是一朵花/那又為誰而綻放」正是她對自身存在的思考,創作型歌手的宿命亦復如是,以歌曲一一回應並試著解答生命中的疑惑。
與製作人王志秦的合作中,吳汶芳感受到一種自由的創作氛圍。錄音過程並不漫長,卻滿是情感的真實流露。「這首歌不只是我個人的故事,也是每個人心中孤獨的共鳴。我希望透過這首歌,能讓聽眾感受到孤獨並不可怕,反而是一種生命的體驗。」吳汶芳初心如一面無塵明鏡,映照顯像每個人在生活中所面臨、所忽略的孤獨與渴望。
〈孤獨的總和〉將本屬於理性數學的「總和」一詞,轉化出感性意義,以細膩的歌詞打動人心,並在MV中展現孤獨症患者與她自身的孤獨感之間的對比。吳汶芳笑說「我數學其實很弱,才會主修外語。」
吉他在〈孤獨的總和〉扮演重要角色,「我是自學吉他。還沒發專輯前,吉他我都是學人家刷一刷啊。技巧什麼真的都不會。頂多就是看指法圖片,我就照著按。」後來發片當了歌手,吳汶芳把握每一次上台演出的機會,「我為了要耍帥,所以我就跟製作人要了很多單軌的吉他檔案,就一一的把所有的音用聽的方式把它採捕下來。然後很多歌其實不適合自彈自唱,我就會硬練,把它練到可以自彈自唱。」多年後與老師相遇,「老師有聽見我現場彈那首歌,他嚇到說哇!『你吉他彈得這麼好』」
吳汶芳對音樂始終初心仍在,一次次的練習與彩排,全是為了下一次能與久違的知音者,完美再重逢。
彭柏邑初登場專輯《塹》,也似萬花筒般折射出多變且炫目的色彩。
如果彭柏邑不說,任誰也無法揣想〈河壩〉創作靈感居然源於對小賈斯汀(Justin Bieber)〈I'll Show You〉MV的欣賞。「小賈斯汀的MV是在冰島拍的,有山川河流,我的靈感就來了。然後我就做這個編曲。」彭柏邑試著結合視覺與聽覺,豐富聽覺層次,也為聽眾創造更加立體的音樂體驗。EDM創造出更為空靈的孤絕氛圍,為歌曲營造一聽有感的特質。「我想要的是一種像冰川融化的聲音,聽起來很冷,但同時也有生命的律動。」彭柏邑分享道,他嘗試使用多層次的合成器效果,並與現場樂器錄音結合,創造出既真實又充滿想像空間的聲音氛圍。他坦言,這樣的靈感轉化過程是一次挑戰,既要保留原始的情感觸發點,又要加入自己的創作視角與新鮮感,確保作品有獨立性。
〈河壩〉深入探討環境變遷的主題,乍聽或許八股沉重,但彭柏邑以情以景入歌,稀釋了說教意味。利用時間的鋪陳讓歌曲有清晰敘事線。
「我小時候阿婆很常去頭前溪洗衣服,他們都不用洗衣機,覺得自己親手洗比較乾淨。」童年回憶成為歌曲發想起點,但彭柏邑並未停留在懷舊層面,而是進一步將個人經驗與當代環境問題連結。「前面我鋪陳一個阿婆去洗衣服,早晨河流很乾淨;然後,第二段就開始寫河流怎麼越來越髒,最後就是阿婆不再去河邊洗衣服。結尾就是這條河流已經完全消失了。」他說:「現在強調環保意識,有些河流或海洋被污染。我觀察頭前溪,也常漂流很多垃圾。」他鮮明地書寫環境變異,暗示人類若忽視環保將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。
音樂製作物,彭柏邑則運用一種特殊音效來模擬河流湧動的聲音。「就是人聲會一直吟唱,是一個音效叫『Atmosphere』,就是氣氛音樂。我覺得很像河流的概念,所以把它加進來。」他細緻的聲音設計強化了歌曲氛圍,也為聽眾升級了一種沉浸式的聽覺體驗。他認為,音樂不僅是聲音的堆砌,更是講述故事的一種媒介,而他希望每一個聽到〈河壩〉的人,都能感受到歌詞與音效交融而成的畫面既視感。
值得一提是,彭柏邑認為創作客語歌反而更加自由。「我想到什麼就講出來,不會太設限。」對他而言,語言不僅僅是表達工具,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載體,而客語的獨特音韻,也為他的音樂增添了不一樣的魅力。
〈河壩〉不只是一首動人客語歌,更是一首景致化的環保宣言。彭柏邑以細膩的音樂製作和深刻的歌詞內容,溫馨提醒聽眾持續關注環境保護,也別忘了環顧記憶中熟悉的場景,是否別來無恙?對彭柏邑而言,音樂的意義不僅在於娛樂,更在於啟發與傳遞。
〈解脫〉作曲的誕生很偶然。
當時許華強在香港,外面下著大雨出不去,只能待在飯店房間裡的他感到很無聊。既然有時間,他就寫首歌。拿著錄音機錄下主歌、副歌和Bridge,每一段都是分開寫,最終花了一個小時組合成一首完整的歌,寫完後沒有多想,就把卡帶交給飯店櫃檯,請他們寄回給唱片公司。
大概過了一兩個月,向他邀歌的製作人馬毓芬打電話給他,問他想不想聽聽新人「阿妹」演唱的Demo?當時,許華強甚至還想著,「阿妹是誰啊?」但他第一次聽到張惠妹唱〈解脫〉的Demo時,完全驚呆了。他心想「哇!這麼會唱!」最後,他依據張惠妹的歌唱風格,將〈解脫〉編曲改成R&B。張惠妹錄製完成後的歌聲,讓他仍舊驚艷不已。
許華強與張惠妹的合作非僅於歌曲創作,後來也延伸到演唱會。他是張惠妹早期演唱會(第一至三場)的吉他手。他回憶起當時和張惠妹的相處,巡迴演唱會或彩排結束後,阿妹會帶著他們一起去派對,或者去Hard Rock Cafe喝酒跳舞,每一次都很有趣「她就像個小妹妹一樣,非常好玩。」、「AMeiZing Tour彩排時,有位舞者跌倒,阿妹非常擔心甚至哭了。我看到後悄悄到一旁為舞者禱告,從那天開始,我們在每場演出前都會一起禱告…」、「有一次在新加坡和阿妹及經紀人吃飯,我藉機向經紀人傳福音,整晚都在講耶穌!結果這位經紀人後來甚至去教會工作了!」更有許多時候,許華強演出時會走台步、戴大眼鏡,試圖逗台上的張惠妹發笑…美好回憶如數家珍。
〈解脫〉的英文歌名是〈She's gone〉,英文歌詞是為演唱會演出橋段延伸而寫,中文歌詞則由姚若龍填詞,概念與許華強原來的想法大致相同,歌曲發行後獲得巨大迴響。許華強回憶,成為暢銷歌曲後,當時唱片公司的夥伴,更連夜飛到新加坡找他簽約。〈解脫〉也是許華強深陷黑暗時寫下的歌,創作當時他正經歷憂鬱症之苦,專輯發行之後,他找到了信仰,才得以漸漸復原,歌名〈解脫〉恰好呼應了他後來因信仰而獲得的救贖和希望:「也像是從中『解脫』出來了。」一首情歌卻意外與他的生命低谷交織、蘊含著曾經歷的真實。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,音樂也可能誕生出力量與希望,引領聽者或創作者,漸漸走向光明。
作曲:黃子軒 作詞:黃子軒
演唱人:黃子軒
編曲:鶴 The Crane
製作:鶴 The Crane
收錄專輯:牛騷
出版時間:2024年
出版公司:子皿有限公司
受訪者:黃子軒
採訪撰文:葉俊甫
完成「家三部曲」的創作歌手黃子軒,在二O二四年推出個人創作專輯《牛騷New Soul》,他嘗試不同於山平快的搖滾民謠創作形式,邀來不同音樂人激盪創意,專輯中收錄的〈飲茶一事〉,找來新生代的鶴The Crane擔綱製作人,把歌名中的「一事」偷渡「已死」諧音,迴盪在飄逸靈魂樂味的曲風間,遙想生活中已然消逝的儀式感。
作曲:高偉勛 作詞:高偉勛
演唱人:高偉勛
編曲:高偉勛、胡俊涵
製作:舒米恩
收錄專輯:00:00-04:00
出版時間:2020年
出版公司:米大創意
受訪者:高偉勛
採訪撰文:葉俊甫
〈Angel〉是創作歌手高偉勛首度選擇以親情作為主題的歌曲。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外甥岳岳,當初在寫歌時,由於高偉勛家中長輩身體狀況不大穩定,家人的心情都較為低迷,但因為堂妹生了兒子,外甥走進了家族世界,改變了家裡的氣氛,岳岳的童言童語帶給大家笑容,「他是我們這一輩中的第一個小孩,雖然那時候還很小,但第一次發現,自己也突然變成了長輩,可以用一個長輩的身分去照顧他。」
作曲:曾靜玟 作詞:葛大為
演唱人:曾靜玟、范瑋琪
製作:蔡尚文
收錄專輯:千年EP
出版時間:2013
出版公司:福茂
受訪者:曾靜玟
採訪撰文:王景新
〈千年〉是曾靜玟在青春期國二時創作的一首動人情歌,充滿對時間與愛情的無盡思考與感懷。這首歌的旋律與詞句交織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傷,描繪人們在時間長河中追尋愛與記憶的旅程,並與范瑋琪一起演繹,成為另一首深具共鳴的女女對唱情歌。
作曲:高偉勛 作詞:高偉勛
演唱人:高偉勛、家家
編曲:陶逸群、高偉勛
製作:舒米恩
收錄專輯:00:00-04:00
出版時間:2020年
出版公司:米大創意
受訪者:高偉勛
採訪撰文:葉俊甫
本身不喝酒,卻因為觀察酒後百態而寫下了作品〈無醉也歡〉,詞曲創作人高偉勛說,他是不愛喝酒的原住民,「我不喝酒,但我身邊經常有酒局,大家總是找我當代駕或照顧喝醉的朋友。其實我很喜歡跟朋友們在一起的感覺,只是單純不喜歡酒精味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