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

往日情--忘不了是因為靈魂尚未痊癒

作曲:鮑比達
作詞:姚謙
演唱人:李玟
編曲:鮑比達
製作:鮑比達
收錄專輯:往日情.愛我久一點
出版時間:1996
出版公司:新力哥倫比亞
受訪者:鮑比達/姚謙
採訪者:葉俊甫/柴郡貓

一九九六年,李玟加盟新力哥倫比亞唱片,推出《往日情.愛我久一點》專輯,由作曲人鮑比達與作詞人姚謙合作的首波主打〈往日情〉深獲好評,專輯總銷量突破六十萬張,也讓李玟於隔年首度入圍第八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,站穩流行樂壇天后位置。

善於包裝歌手、挖掘聲音特質的鮑比達,從李玟甜美又帶有明亮感的嗓音中,選擇法國香頌曲式交出〈往日情〉,「香頌風格滿能引起市場共鳴,旋律優雅動人,很適合李玟的嗓音和氣質。」〈往日情〉從腦海構思到完成譜曲,鮑比達大概十多分鐘就寫好。

曲完成後,中文不夠好的鮑比達,把作品交給姚謙填詞,「姚謙很有創造力、寫出來的歌詞也很有想像力,很符合歌曲的畫面感。」姚謙回想,「這首歌其實很不像李玟的歌,那時,主要是為了華視的八點檔連續劇《第一世家》寫的主題曲。」〈往日情〉歌詞,沒有任何對往日場景的敘述,都是主角獨白內心的糾結與宣洩。

鮑比達說:「作曲時,我特別注意,希望旋律不只有洋派,也要同時展現出東方風情,期待李玟能有新的可能性。」他自豪地說:「這應是我與生俱來的天分,我不想複製市場上已有的風格,我可以為歌手打造出適合的作品。」而李玟招牌的洋式唱腔,搭配恰到好處的轉音,加上如泣如訴的唱腔,將〈往日情〉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。

〈往日情〉的曲式設計也很特別,透過歌手的聲音吟唱,猶如電影畫面般,訴說對往日情感的低迴與暗自吶喊,副歌只唱一次,反而增添了主歌的深沉韻味,令人回味再三。鮑比達說:「當時覺得這樣寫就很有氣氛了,好像不需要多唱幾次副歌,也希望整首歌的結構更有變化。」他最偏愛副歌「腦海裡 / 全是過往情景 / 我該如何整理 / 真叫人力不從心」,因為曲調的轉折,讓這首歌有了不同的生命力。

而姚謙——大家口中的「樂壇伯樂」,《往日情.愛我久一點》專輯中收錄的首波主打歌〈往日情〉、〈他在睡前哭泣〉,以及〈童話最後一章〉都由他親自填詞,開啟了姚謙與李玟聯手打造經典傳奇的樂章。姚謙更透露:「我在音樂圈的三十年裡,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與李玟工作,我可以挑我想要的音樂給一個我認為世界上最會唱歌的女孩唱,我很幸運。」

鮑比達在錄音室對李玟很嚴格,曾有一次,磨了她連續十一個小時不休息,李玟還曾對他說:「你真的是我遇過最嚴格的製作人!」鮑比達說,每首作品不僅需要創作技術,更是藝術價值的展現,「每首歌對我來說,就像一幅畫,我希望它既有色彩也有創意。」雖然對創作要求很高,但作品被大家喜愛時,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
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

你好毒--誤觸成調、萃曲成毒

作曲:王一隆
作詞:joan.wu
演唱人:張學友
編曲:Terence Teo
製作:林明陽
收錄專輯:走過1999
出版時間:1999
出版公司:環球
受訪者:王一隆、joan.wu

出神入化的唱功、鋪陳恰到好處的情緒,爐火純真的技巧,張學友是許多歌迷心中永遠的「歌神」。然而,同中求異的情歌再推陳出新,也難免小遇瓶頸,好在歌神懂得與時俱進求新求變。自一九九九年粵語唱片《有個人》,張學友演唱風格產生有感變化,開始嘗試一些比較新潮及另類的曲風,〈你好毒〉正是吳淑珍攜手王一隆分工詞曲創作的經典。

「這首歌是在我跟王一隆老師合作時期寫的。那時候我經營錄音室,他來錄Demo時認識的,我們兩個都是新手,就一起創作。」吳淑珍先寫好歌詞給王一隆,「他看了就很有感覺,很快就譜出曲子。沒想到這首歌後來被張學友選中,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驚喜!」吳淑珍至今感念,細說:「當時透過丁曉雯老師把歌曲送去給張學友聽。得知他要選用這首歌時,我們都非常驚訝又開心,因為這對新人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肯定。」她笑說:「創作者對作品就像對自己的孩子,總覺得是最好的,但真的被採用還是讓人無比興奮。」   


王一隆則回憶,這首歌的誕生與一台新買的音響Groove Box有關。當時他在日本秋葉原購買這台設備,一位顧客給了他重要建議:「音樂最重要的是乾淨。」這個建議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理念。

在創作過程中,他本來要按C3的音階,卻不小心按到了不同的位置,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節奏效果。「這個『錯誤』反而激發〈你好毒〉獨特的節奏Pattern,特別是副歌「你好毒 /你好毒」,就是從這個意外發展肇生。

王一隆強調工業化製作的重要性。他認為,好的流行音樂需要專業的製作團隊,包括編曲、錄音、混音等環節的分工。「這首歌能夠成功,正是得益於完整的工業化製作流程。」數位時代讓很多人誤以為在家用電腦就能做出專業品質的音樂,但他強調真正好的音樂作品需要完整的工業製作流程,這也是〈你好毒〉能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吳淑珍坦言,與王一隆合作是一段特別愉快的經歷。「他是一個很感性的人,我們的創作過程非常隨性且自然。他看到我的歌詞,總能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情感,並以旋律精確呈現出來。」吳淑珍也分享他對王一隆的觀察,「王一隆老師很喜歡舞曲文化,他家裡甚至裝了霓虹燈和音響設備,就像個小型夜店。他對電音和夜店舞曲都很有研究,這也影響〈你好毒〉的節奏風格。」

對張學友的詮釋,吳淑珍表示這是她未曾預料的。「張學友讓〈你好毒〉成為更廣為人知的作品,這是一種難得的榮幸。」

有趣的是,〈你好毒〉也算為張學友開疆闢土開發新的聽眾,因為歌曲MV與霹靂布袋戲合作,其中一尊黑衣人更刻意打造成酷似張學友的形象,成為至今歌迷與布袋戲迷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。

聆聽《走過1999
KKBOX 

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五木大學--描繪林森北路的往昔條通情懷

作曲:王希文
作詞:詹傑
演唱人:許富凱
編曲:徐平/蕭美帆/王希文
製作:王希文 
收錄專輯:五木大學
出版時間:2023
出版公司:何樂
受訪者:詹傑
採訪撰文:葉俊甫


作為許富凱概念專輯《五木大學》的開門歌,同名破題歌曲〈五木大學〉,把由五個「木」字組成的林森北路,這個往常服務日本客人的脂粉巷弄,想像成一所學校,據說有些來台工作的日本人,因為在林森北路的酒吧裡跟小姐學中文,回去後能流利地用中文溝通,而將這個特殊的文化區域幽默比喻成一所大學,但往往待個三、四年就要離開,因而戲稱他們都從「五木大學」畢業的;整張專輯由此為出發點,透過音樂的貫穿交織,描繪著此處的人生百態。

作詞人詹傑說,〈五木大學〉雖然做為專輯的定調歌曲,但一開始並沒有找到人來填詞,最後由他接手試試看,「這首歌的工作時間更短,創作時間大概就五天吧。」但由於他已經深入田調林森北路的歷史文化,專輯的概念跟故事性也很完整,加上製作人王希文的邀請,於是他加入這場有趣的挑戰,兩人依舊是採取「時間緊迫,迅速修改」的合作模式。

當時華劇《華燈初上》引發了林森北路酒店文化的話題,詹傑決定把影視創作時所收集到的資料融入歌詞,而專輯中每首歌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像酒保、運將、酒店公關、管區等人生百態,融合成喜怒哀樂的浮世繪,因此在填詞時,他從故事性出發,帶領聽眾走進林森北路的世界,「〈五木大學〉就像是一個輻射點,把這個環境的氛圍帶出來,希望大家可以從這首歌開始,進入整張專輯想要打造浮華世界。」

為讓歌詞更有畫面感,在創作時,詹傑思考許多林森北路的經典場景,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「卒業典禮」。這是日本客人在台灣酒店消費多年後的「告別儀式」,根據田調資料,「派駐台灣的日本客人,大概每隔三到五年就會返國,回國前熟識的酒店就會舉辦一場卒業典禮,小姐們會根據客人歷年來消費的金額送上不同禮物,像是高額消費者,就可能會收到LV精品包。」這種帶有儀式感的消費文化,也成為創作歌詞的重要靈感來源。

此外,在〈五木大學〉這首作品中,詹傑也描述了酒店小姐的十八般武藝,「她們有些像藝妓,要學插花、學穿旗袍、打高爾夫,甚至練習察言觀色。這不只是陪酒,而是一種專業。很多人能做到五十歲還在酒店工作,不是因為年輕貌美,而是因為她們懂得怎麼跟客人應對,能夠建立長期關係。」酒店公關販售的是「戀愛感」,是與客人間的曖昧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設定,在競爭激烈的條通環境中,打著一場又一場的心理戰。

詹傑說,當初填詞時,就設定〈五木大學〉是一首歡樂的歌,畢竟作為專輯開場曲,希望能夠引領聽眾打開一扇門,看見條通文化背後的各種故事,最後呈現出類似Bassanova、有種夏威夷烏克麗麗的熱鬧風格,「王希文後來有建議副歌可以加入一些類似吶喊聲響的日文字眼,我覺得滿有趣,許富凱詮釋起來,也滿特別的,讓整首歌洋溢一種輕鬆感。」

這首歌發行後,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回應?詹傑笑說:「我好像不會特別去找觀眾的反應。」因為現在音樂市場的變化太快,一首歌的影響力到遠遠不如過去。「以前一首歌可以紅遍全台灣,但現在娛樂選擇太多了,好像很難能再有那種一首歌全民傳唱的情況。」

聆聽《五木大學
KKBOX 

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

一樣的月光——跨越時光的變與不變

作曲:李壽全
作詞:吳念真/羅大佑
演唱人:蘇芮
編曲:陳志遠
製作:李壽全
收錄專輯:電影《搭錯車》原聲大碟
出版時間:1983
出版公司:飛碟
受訪者:李壽全
採訪:默知
撰稿:梁岱琦

〈一樣的月光〉是臨危授命的成果,卻成了跨越時代的經典,李壽全多年的搖滾血液傾注於這首歌裡,他與歌手蘇芮、編曲陳志遠三人創造了國語流行音樂的革命之作,無論時間如何變遷,這首歌依舊傳唱、刻畫在聽者心裡。

當年,香港的新藝城電影公司在台灣籌拍新作,虞戡平導演手上有個劇本,先借用另一個劇本《搭錯車》之名,送新聞局審查,後來繼續沿用成為正式片名。虞戡平本想找羅大佑做電影配樂,但他正忙於第二張個人專輯。

前一年,李壽全剛製作了潘越雲的《天天天藍》和劉文正的《太陽一樣》,都獲金鼎獎肯定,之前更以《天水樂集》概念專輯寫下民歌歷史,是個有想法、有成績的製作人,於是滾石唱片便推薦他,接下《搭錯車》的電影配樂工作。

電影還沒開拍,虞戡平已先向梁弘志收了三首歌。其中,〈變〉設定為女主角當歌手走紅後的處境,李壽全回憶,「可是我覺得〈變〉,沒有女主角一炮而紅的氣勢,導演就說,那你來寫。」

李壽全找了好友吳念真寫詞,直到要拍攝前一天晚上十點多,才拿到歌詞,幸好當年不是同步收音,虞戡平要他先把音樂節奏寫出來,沒有錄音也沒關係。李壽全記得,前後花了不到三小時就把曲子寫好,立即交給在一旁等待的副導。只是吳念真的詞雖已交出,但最後仍少一句,後來由羅大佑補上了「人潮的擁擠 / 拉開了我們的距離」,發表時,作詞由兩人雙掛,外界常以為是他們合寫,實則不然。

歌曲在緊湊時間內完成,李壽全強調,花多少時間寫並不重要,重點是他一開始就決定,這必須是首搖滾歌曲,「我聽了一輩子的搖滾樂,我的搖滾細胞、血液、因子全在創作〈一樣的月光〉時爆發,這是一生累積的能量。」

虞戡平告訴李壽全,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唱英文歌的女生很厲害,她,就是蘇芮。後來,找她來試音,「她的音域真的很廣,這首歌也只有她能唱」,蘇芮唱出〈一樣的月光〉的搖滾靈魂,李壽全強調,「讓很多原本不聽國語歌曲的人,都因這首歌而開始聽國語歌。」

〈一樣的月光〉推出後,風靡大街小巷,一身黑衣、搖滾的蘇芮一出現,被視為繼羅大佑後的另一股「黑色旋風」。在當時,〈一樣的月光〉是很不一樣的存在,不只市場上大為成功,更是獲獎連連。

當年,李壽全僅二十八歲,成功蜂擁而至,外界盛讚他的成就,但在李壽全的心裡「歌寫得好不好,得三十年後才評斷它,如果一首歌三十年後還有人聽、還符合現在社會、還能讓聽者產生共鳴,這才表示,你寫了一首跨越時代的好作品」,多年來,〈一樣的月光〉仍不斷有歌手持續翻唱,已經給了李壽全最好的答案。

聆聽《搭錯車
KKBOX 

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如初--從遺憾到成就,一首歌的奇妙旅程

作曲:古晧
作詞:林振強
演唱人:張學友
編曲:吳慶隆
製作:歐丁玉
收錄專輯:天下第一流
出版時間:2001
出版公司:上華
受訪者:古晧
採訪撰文:葉俊甫



二○○一年張學友粵語專輯《天下第一流》中的作品〈如初〉,出自於作曲人古晧之手,原本是他自己要發行的作品,但因緣際會下,填上了粵語歌詞交由張學友詮釋。古晧說,初次聽到粵語版本時,心情非常複雜,「剛開始真的不太習慣,原本編曲沒有薩克斯風,但後來變成一首很成熟、都會感的作品,與原本R&B風格完全不同。」然而,隨著時間過去,他漸漸接受這個版本,原本衝突的情緒竟然慢慢被釋懷了。

古晧說,〈如初〉原先他填詞作曲的版本叫做〈呆頭鵝〉,當時他被公司要求要寫出類似張宇〈用心良苦〉的暢銷作品,但這對他來說相當痛苦,因為這不是他擅長的音樂風格。他說,當時他填下〈呆頭鵝〉的副歌歌詞是「我應該怎麼做你才會屬於我」,帶著一種有志難伸的情感。

在寫〈呆頭鵝〉時,古晧深受美國歌手Babyface的影響,因此在譜曲時,洋溢著流行R&B風格,最後交給陳飛午編曲,也進錄音室完成錄音工作。看似順利的音樂人生,卻在發行前一個月的嚴重車禍,導致專輯未能發行,〈呆頭鵝〉這首歌也因此被擱置。

雖然專輯無法發行,但這首歌卻意外迎來了另一個契機。當時,張學友製作人歐丁玉聽到了這首歌,對旋律產生興趣,詢問是否能收錄在張學友的新專輯中,還在養傷的古晧回憶,「聽到時心情滿複雜的,如果是別人的話,我覺得以當時的心情一定會拒絕,就是我唱不到,我也不想給別人唱啊,但是,要唱的歌手可是張學友啊。」

於是〈呆頭鵝〉飄洋過海到了香港,被林振強填上了粵語歌詞變成〈如初〉,也成為古晧第一首寫給其他歌手的作品。古晧說,聽到張學友版本後,他有點陌生,原本想像灑狗血的風格,交到張學友手中,卻成為內斂的作品,「乍聽時真的很不習慣,即使很熟悉張學友的聲音,但因為不同的詮釋方式,卻花了一段時間才習慣。」不過古晧也說,他還是可以在〈如初〉中聽到熟悉的旋律線,「這首作品保留了當初的敘事風格,歌手近距離訴說他的心情,這樣的氣味還是很濃厚,我很喜歡。」

古晧特別提到〈如初〉中後來填上的歌詞「情若變做單方面/最痛楚」,他說如果按照他當時的音樂判斷,應該回歸到安全和弦,但在編曲人吳慶隆的巧思下,這句歌詞卻變成有兩條情緒路線可以走,「一條路是無解的悲哀,另一條則是奔放的釋懷,我想到原來寫下的那個音,竟然可以變成不同的旋律線,這跟我原本想像很不一樣。」

古晧有個朋友在教唱歌,會選擇不同的歌曲告訴學生,那個歌手某段時間的作品最好?那段時間卻迷失了?透過歌曲中的聲音去比較,〈如初〉是這位朋友常會選擇的作品,「他覺得這是張學友唱歌最純粹、聲音最棒、演繹最好的作品之一,當然也是一首很好聽的歌,我覺得,這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跟稱讚。」

對古晧而言,〈如初〉除了是他在創作歷程上第一首賣出的作品外,更重要的意義在於,對寫歌的他來說,就是「我寫的歌,有人喜歡、有人願意唱,然後那個唱的人,竟然是歌神張學友,這種心情真的是又爽又複雜啊!」

聆聽《天下第一流
KKBOX 

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酒矸倘賣無——讓堅定守護化為聲聲吶喊

作曲:侯德健
作詞:侯德健
演唱人:蘇芮
編曲:陳志遠
製作:李壽全
收錄專輯:酒矸倘賣無
出版時間:1983
出版公司:飛碟唱片
受訪者:侯德健
採訪者:默知

創作一首歌曲,不僅是旋律與歌詞的結合,更可能是創作者人生故事與感受的呈現。「我們就是在瞎聊」,侯德健笑說。由於導演虞戡平與侯德健都是眷村出身,早先也有電影合作的經驗,兩人經常聚會聊天,談論彼此的過去與人生經歷。「我們聊著眷村的故事,聊著聊著,電影的情節和主題就浮現出來了」,侯德健回憶道。

一九八三年,在公館的紫藤廬,擁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兩個靈魂,閒聊間構思出《搭錯車》的電影劇本,虞戡平順勢邀請他為電影創作主題曲。

由於對電影的情節已有預想,侯德健的創作靈感也來得十分自然。「我其實不會講台語,這首歌的副歌旋律與『酒矸倘賣無』這幾個字,最初來自我在台北住家巷子裡,時不時會傳出一位賣破爛老人的叫賣聲」,老人的聲音節奏和韻律啟發了他。在鋼琴上即興彈出了這個獨特的旋律,恰巧與電影中的情感相契合,尤其是,當故事講述退伍老兵和棄嬰的情節時,旋律和歌詞之間的共鳴,使這首歌更加動人。

「我通常先寫旋律,再填詞」,侯德健解釋道。〈酒矸倘賣無〉便是這樣完成的。儘管歌曲的旋律簡單,但它蘊含的情感卻深刻無比,足以傳達電影的主題。他認為,這首歌的歌詞中,最重要的一句便是:「從來不需要想起 / 永遠也不會忘記」,簡單卻充滿力量。

談到蘇芮的演繹,侯德健毫不吝嗇地稱讚她,「蘇芮的聲音太獨特了,她的表現力無與倫比。」他回憶,當時他還在猶豫要選擇誰來演唱這首歌,然而虞戡平早定下蘇芮,由她唱遍整部電影的歌曲。儘管侯德健對蘇芮的印象,還停留在她演唱英文歌曲的領域,但當他聽到蘇芮演繹這首歌時,感覺耳目一新。雖然這首歌並非量身定做,但她卻能將歌中的情感,詮釋得淋漓盡致。

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如今已成為經典,至今仍在各大歌唱比賽中被翻唱。侯德健認為,「這首歌很容易學,但真正唱得好卻不容易。對於音域廣、擁有爆發力的歌手來說,它能讓他們的音樂表現,得到充分發揮。」在他看來,這首歌的經典之處,不僅在於旋律的優美,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情感和故事能跨越時代,與聽眾產生共鳴。

〈酒矸倘賣無〉在一九八四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,這也是侯德健首次獲得如此殊榮。雖然,他已不記得當時的得獎感言,但這個獎項無疑是對他的一個重要肯定。他感慨道:「這首歌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與認同,對我來說已經是最大的回報。」

這首歌的誕生,不僅是創作者對電影情感的真摯表達,也見證了他與虞戡平導演過去生活經歷的聯繫。

聆聽《酒矸倘賣無
KKBOX 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我的未來不是夢——熾熱年華勾勒夢想藍圖

作曲:翁孝良   作詞:陳家麗
演唱人:張雨生
編曲:陳志遠
製作:翁孝良
收錄專輯:六個朋友 
出版時間:1988
出版公司:飛碟
受訪者:翁孝良
採訪者:謝濬如

翁孝良老師獲2025年金曲獎<特別貢獻獎>,MÜST董事特以致賀

〈我的未來不是夢〉是歌手張雨生的成名作,收錄於合輯《六個朋友》中,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勵志歌曲,而挖掘張雨生的幕後推手,正是譜曲的翁孝良。初識張雨生時,翁孝良剛成立個人工作室,積極尋找樂壇新聲,他聽聞有一個叫做 Metal Kids 的樂團唱得不錯,為了尋找這位歌手,他到西門町樂聲戲院旁邊的遊樂場,張雨生就在這個樂團裡,翁孝良當場便邀張雨生到錄音室試唱。

那時的張雨生還是個大學生,青澀模樣卻帶著充滿穿透力的高亢嗓音,讓他印象深刻。「他個子不高,但聲音很有爆發力,在當年的樂壇算是罕見。」翁孝良當下便決定簽約。張雨生是工作室簽下的第一位歌手,對於還是學生的他來說,可以時常在錄音室研究各種音樂器材、錄製歌曲,對他的音樂之路有了助力。

發掘張雨生的緣由,坊間流傳著許多版本;張雨生音樂之路的起點,眾多報導指翁孝良是因為熱門音樂大賽,認識了張雨生。然而,翁孝良表示,過去的報導幾乎都寫錯了一點,雖然張雨生在大賽中獲得佳績,他卻是在那之前就已經發現張雨生了。

歌曲〈我的未來不是夢〉,在翁孝良簽約張雨生不久後開始醞釀。這是一首配合黑松沙士廣告製作的歌,最初對歌詞的發想,是陳家麗寫下的「一個夢」,後來經過討論修改把歌名定為〈我的未來不是夢〉。當時,廣告案時程很趕,翁孝良與負責作詞的陳家麗及廣告團隊迅速達成共識,剛完成歌詞沒多久後,就在翁孝良的錄音室進行錄製,也因此,這首歌是專輯中唯一沒有做 Demo 就直接完成的作品。

歌曲完成後交給飛碟唱片發行,最初的規劃是將〈我的未來不是夢〉放在專輯的A面第一首,但最終發行時,被安排在B面第一首。而就算是非主打的B面歌曲,依然迅速引起聽眾注意,成為整張合輯中最受歡迎、傳唱度最高的歌,「也有些人以為,張雨生清亮的歌聲,是女歌手的聲音。」

翁孝良征戰音樂工作多年,身兼多職,年輕時一年有兩百多天都在錄音室擔任主奏吉他手的工作;既是錄音師,必要時也親自操刀混音、擔任樂手。翁孝良當年成立工作室,就是為了找合適的歌手,當他聽見張雨生歌聲的反應是:「我一直想找到這種聲音。」

翁孝良更因為挖掘、培育許多新聲,有了「大師製造機」的美譽,同樣出現在《六個朋友》合輯中的知己二重唱,也同樣是他所發掘,兩人和張雨生更被他暱稱為大寶、二寶和小寶。翁孝良除了愛音樂,更藉著製作上的豐富經驗與挖掘璞玉的眼光,找尋到這些迄今仍引領著時代的歌者的珍貴聲音。

KKBOX